2020 年 10 月,受蚂蚁集团上市的消息提振,阿里巴巴股价突破 300 美元,市值一度摸高到 8500 亿美元。
可如今,阿里的市值跌去 8 成,只剩 1813 亿美元,阿里巴巴的股价也跌回 2014 年美股上市的价格( 68 美元)。
2014 财年 ( 阿里的财年是前一年的 4 月 1 日到当年 3 月 31 日 ),阿里巴巴集团总收入约 525 亿元,净利润 234 亿元,活跃用户 2.55 亿人。
2022 财年,阿里巴巴集团收入 8531 亿元,净利润 619.6 亿元,活跃用户 13 亿人。
8 年来,阿里巴巴无论收入、利润还是用户数,都有了几倍的增长,可市值却和当初上市时一个样。
知危编辑部想通过本篇文章,讨论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。
2014 财年,阿里巴巴收入 525.04 亿元人民币,同比增长 52.1%,利润 234.03 亿元人民币,同比增长 170.6% 。
而海外的电商巨头亚马逊和 eBay 当时的收入增速分别为 22%,14% 。在阿里巴巴面前,他们像极了一个 35 岁的中年人,还有发展,但已经没那么猛的冲劲儿了。
从 GMV 看,淘宝总 GMV 为 1.172 万亿元,天猫总 GMV 为 5050 亿元。
而 eBay 与亚马逊的的 GMV 分别为 833 亿美元,1210 亿美元,合计 2043 亿美元,按 1 美元兑换 7 元人民币算,总 GMV 为 1.43 万亿元,俩人一起上也打不过阿里巴巴。
同年上市的京东,当时更是个小矮子。2013 年 GMV 为 1255 亿元,因为重资压注物流服务,带来运营亏损 5.79 亿元,都没能盈利。
好在,那时大家都还年轻,都有美好的明天。
2013 年,淘宝和天猫共产生了 50 亿个包裹,占中国当年包裹总量的 54% 。据艾瑞咨询统计,2013 年,阿里巴巴占中国移动端电子商务总交易额的76.2% 。
可以说,阿里上市时处于电商行业绝对垄断的地位,用马云的话说是:
“ 拿望远镜都找不到对手 ”。
这样的江湖地位,加上 52% 的收入增速,给个 50 倍市盈率不过分吧,这样市值就轻松超过 1 万亿元了。
而到了现在,随着拼多多、京东、抖音、快手等玩家的崛起,阿里巴巴失去了电商行业的垄断地位。
阿里巴巴核心的客户管理收入( 电商广告、佣金 )从高速增长,到不增长,如今甚至出现了负增长( 因为今年 2 季度上海等地出现的疫情 )。
逻辑是这样的:以前阿里巴巴一家独大,虽然支付给淘系的费用很高,商家也得捏着鼻子继续上供。
可现在能做生意的平台不止阿里一家,在淘宝做生意只是给马云打工,那么我换个平台就是了,或是我给每个平台都打工一店三四开。
这也是为什么,国家反垄断出手之前,你经常能听到商家关于 “ 淘宝京东二选一 ” 的吐槽。
为了减少商户流失,防止把羊毛薅秃了,阿里巴巴就得收着点手,推出一些商家扶持计划,减免下技术服务费。于是,客户管理收入就不增长了。
另一方面,阿里巴巴除了天猫淘宝,近年来为了获取流量和业务增长,先后进军本地生活、数字娱乐等业务。
这些业务与平台抽成业务比起来,很多毛利率都天生就低一截。
更现实的一点是:没有人能永远胜利。
近些年阿里巴巴在新业务上,可以说是做一行亏一行,就连云计算业务也只是经调利润实现盈利,较真算还是亏的。
